就係媒體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Redux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75出版日期:2022年12月Being Hong Kong Redux 就係香港復刻珍藏版珍重香港 The Heritage Special本期簡介2022這個冬天,《Being Hong Kong就係香港》首次送上重新編訂的「復刻珍藏版」。 408頁內容,7個來自早已售罄、2018創刊號至2020冬季號之間的專題故事,圍繞香港城市、自然、文化及宗教等珍貴遺產。 REvisit REthink REcreate,演述過去現在未來的香港故事。REedit REdesign REprint,由季刊化作歷久彌新的書籍。 曾經如此一路走過來,未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過去。#REvisit REthink REcreate// 大會堂 今年5月大會堂成為「香港最年輕的法定古蹟」,在1962年落成時,這幢優雅的現代建築標誌著香港當時蛻變為現代國際城市的重要階段。來自2018年夏季創刊號的大會堂專題,逾100頁的故事,不但回溯大會堂在60年前出現的背景、過程以及運作模式,同時邀來政府/文化/保育/創意各界人士roundtable,再思大會堂的建築保育、空間活用、又怎樣推動香港未來的文化藝術發展; 另有九位本地平面設計師通過logo和字體設計,思考如何rebranding大會堂; 以及多位創作人、創意單位及專業人士就建築/公共空間/圖書館的再造提出建議,讓大會堂更適切於當下及未來的需要,重新連結香港人的生活。#REvisit// 想。遊。香港 TravellingHK自十九世紀中起百餘年間,香港一直是亞洲甚至世界上熱門旅遊城市之一,旅遊業亦是香港四大產業及重點經濟支柱。原刊於2019夏季號的「想。遊。香港」專題,通過不同年代的明信片、旅遊海報、指南、地圖等,帶讀者由insider( 居民)化身outsider(遊客),穿梭古今,重遊香港,用另一個角度審視香港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嘗試梳理出這個地方錯綜複雜的歷史變化,以及混雜的文化背景,並反照她的內在精神價值。#REminiscence// Tanka & Hakka 消失的魅影 水上疍家和鄉郊客家兩大族群曾經構成了早年香港的主要人口,影響著本地人衣食住行生活文化,然而這兩種文化卻在過去數十年都市急遽發展過程中,一路褪色甚至消失。來自2019夏季號的專題,由傳統社區到飲食味道再講到山歌及圍村建築,追尋僅存的回憶和片段殘影。隨著今年珍寶海鮮舫「被沉沒」,而曾是本地最重要漁港的大澳,及保留了數百年客家農村文化的茘枝窩,前者面對社區老化及過度遊客化的考驗,後者則經歷著復興農業及村落文化的實驗,它們能否幫助疍家和客家文化遺產承傳到末來?#REvisit// 郊遊,青山公路在交通道路主導城鄉發展的香港,道路本身也是重要景點。來自2019夏季號的專題,把這條全長25公里、全港最長、由九龍貫穿新界西北地區的百年公路重新帶入視野。除了回顧六七十年代人們如何沿青山公路郊遊新界,也展示沿路包括荃灣、深井、汀九、青山、屯門、元朗各個社區數十年來的變化。在傳統鄉郊已變得面目模糊的今天,青山公路儼如是另一種遺產,見證了百年來香港城鄉的關係及變化。#REdiscover// 水塘,A Time to Heal大潭水塘、船灣淡水湖和城門水塘,三個水塘在不同年代落成,在構建當時都屬劃時代的工程,見證了從前香港那種直接務實地去解決社會問題的思維。來自2019年秋季號的專題,轉載了1893年的旅遊指南,重溫昔日由中區步遊往大潭水塘的旅程;還有旅港法籍攝影師Roman Jacquet- Lagreze花十小時步行36公里,登上高山拍下船灣淡水湖的水色幻變,以及攝影師又一山人多年來用鏡頭記錄他心目中的「香港桃花源」-----城門水塘。無論從建築工程、社會資源,以至身心靈的層面,水塘一直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REdiscover// 茶花,和一個時代的故事香港面積雖小,大自然中卻育有多元物種,原生的亦有不少。十九世紀英國人開始前往世界各地尋找不同物種,並由中國移植第一株茶花到西方;來到殖民香港的階段,又建立本地第一個花園(即後來的動植物公園)和植物標本室,記錄本地繁盛的花樹,當中包括了多種本地原生的茶花。2019年春天,我們由一朵茶花開始說起,重新發現香港原生植物的故事,同時將香港早期最重要的博物學家:香樂思(Geoffrey A. C. Herklots,1902-86)對香港的貢獻重現眼前。香樂思多部著作不但詳細記錄了本地花鳥魚蟲等動植物,更有份發起建立本港漁護署、蔬菜統營處和嘉道理農場等。#Retreat//...- $180.00
- $18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3年冬」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812出版日期:2024年1月2023冬季號本期簡介2023年已成過去,可有數過,過去一年你影了多少相片?你又可有評估過,人一生之中,影過多少張肖像或人物相片?自1839年攝影術發明以來,無數的人像被拍攝下來,證明他們確實地存活過。相片,可以為我們的記憶引路,引領去一段段曾經走過的流光歲月。當記憶流逝,至親遠去,相片也可以為我們提供線索,去想像、連結那些我們無法參與的年代,不同的人生。在當下漫遊雲端存照,手機自拍,或翻開封塵數十年的家庭相簿,甚至百年前的舊照片,這段走入「香港人間」的旅程,在數不清的身影之間,能讓你烙下印象的,又是哪些人? REview // 人像相片180年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攝影術亦火速傳入香港,人像照相館陸續出現,相片中「活生生的、 真實的人」,是一種存在的證據。來到今日,人類經過大量由攝影所產生的影像洗禮,已難以再為一幅人像照而感到驚訝,然而照片跟我們的記憶連繫,作為生活的印記,影響卻未曾改變。REmember // 照相館人生曾長時間記錄街坊老店的攝影師吳文正,收藏了一大堆照相館舊物,造訪過香港十多家舊式影樓,並出版研究香港照相館歷史的專書。面對那些早被當事人遺忘的舊照片時,他並不是旁觀者,也是有故事的相中人。REminiscence // 照相館物語在數碼年代之前,相片印在不同質感的相紙上,加上各種花邊裝飾及人手塗色,以及存放菲林及相片的包裝設計,這些「花款」會隨著年代、技術及美感而轉變,都為舊照片多添一種工藝的質感。REmode //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戰後香港娛樂事業愈做愈大,五、六十年代由邱良等攝影家拍下的一眾邵氏女明星; 乃至八、九十年代後,由著名導演/攝影師楊凡拍攝的張國榮、鍾楚紅、林青霞、梅艷芳.....都成就出人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REveal // Beyond Portraits 肖像,人的藝術有關人的故事不會過時,有關肖像的創作也就永遠不死,只是在不同的時空,不同人有著各自的演繹和寄寓。九十年代香港觀念攝影先鋒之一的黃楚喬,以及自九十年代至今拍攝了大量著名人像的攝影師朱德華,他們創作肖像,同時也用肖像去創作,各自昭示出某一種解讀時代和人的視覺,還有感性。REdefine // The Legacy 傳承 傳真沒有聲效人員,每一部電影都只能是默片。1988年由曾景祥創立的MBS Studios,主理過無數港產及中外電影的後期音效製作,為業界翹楚。2017年他離世後,年輕的獨生女以及他生前培育的一眾徒弟,如何延續父親/師傅生前的夢想?對他們而言,傳承到底是一種責任,還是奠基和啟發?其他精彩內容:REcord // 有種香港人百多年前的歷史圖片除了讓人看到香港原來的面貌,一幀幀拍下了我們毫不認識或早經遺忘的人的肖像或合照之中,跟我們一直認知的「香港人」有沒有不同?「香港人」的身份和特徵又何在?REgain // 亦東亦西,歐亞混血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生於香港的歐洲混血兒(Eurasians),雖然在外表及生活方式上更接近洋人,在身份認同上卻更傾向是華人。身處華洋之間卻兩面不被接納,究竟當時的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REcap // 童顏,大叔曾經的香港街頭,隨處都可以碰見不修邊幅的孩童或大叔們,一瞬間的笑容,一張張有故事的臉,裝飾著當時貧困的處境。在這個城市幻變的風景裡,他們又昭示著一種怎樣的「香港人生」?REfract // The Foreign Gaze 第三對眼中的香港人在西方攝影家眼中,看見怎樣的香港人?在五、六十年代間兩度到訪香港的荷蘭攝影家Ed van der Elsken,以及八、九十年代時旅居香港的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鏡頭下,是平民眾生的典型?還是異色情調的定形? REconnect // 忘了,忘不了建築師出身的許慕義,通過祖母留下來的舊照片,追尋她失去記憶前的人生經歷,連繫兩代人的情感,同時探索記憶的虛與實。REdraw // 深水埗人生不論什麼時候,深水埗總是滿佈著形形色色的人。打扮及舉止怡然自得的阿叔和阿姐們,各自用不同方法「放大」自己的生活,都為本地藝術家亞米青Arme...- $140.00
- $14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3年夏」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99出版日期:2023年7月2023 夏季號本期簡介黑的歷史也是歷史,以訛傳訛也有其真實的一面。在光潔齊整,常規和理性之外的Untold story,可能隱藏著我們不知道或者不願相信的城市真面目.....神話故事、都市傳說、民間信仰、荒郊廢墟、墳場墓地.....讓人暫離緊張的現實生活,去想像一個看不見說不通的詭異世界,也提供了另一種意想不到的角度,讓我們去理解香港這個地方的興衰變化,以至精神價值的變與不變。Dark Side of the Moon,可能才是月亮最美麗的一面。REtell // 從前有個張保仔海盜張保仔活躍於十九世紀初,據說曾以大嶼山和長洲為基地,而且勢力遠至華南沿岸,近及大灣區份,首次體現了「立足香港,面向海外」,為香港彈丸之地,在歷史上留下了註腳。但張保仔是何許人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如何參與去發掘、重繪這個人物,以後背後的原因和寄寓。REveal // The legend 幽玄傳說不同形式的求神問卜以及民間習俗,乃至散落城鄉和大小社區的都市傳說及風水結界,無論哪個年代,都一直在香港流傳,更隨著時代及社會的變遷而不斷繁衍、增生、變奏,為什麼? REdiscover // 尋幽探秘,廢墟不廢廢墟探索成為近年熱門活動。在光鮮的城市外衣下, 香港不但隱藏著大量不同年代和性質的廢墟及遺址,當中更藏存很多被遺忘的歷史和故事,以及無數未解之謎。而隨著探廢熱潮,廢墟攝影也成為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學類型,讓不少好攝之徒沉迷其中,在荒廢場域中探索失落的風景。REvitalise // 鎖羅盆不是傳說荒廢數十載的鎖羅盆村,在一般公眾心目中一直離不開「猛鬼村」的印象。但過去數十年間有村民希望能藉著復耕復村,重現他們記憶中的鄉村面貌。在復村路上他們經歷了什麼,到如今,距離復村又差多少步?REmade // 從雞籠環到華富邨自從了享負盛名的華富邨,雞籠環的名字便日漸被遺忘。這個邊緣地帶原為墳場墓地及寮屋村,卻在六十年代之後變成讓數萬人安居的大型社區,且成為本港公共屋邨規劃設計的藍本。這樣極端的社區再造,成功關鍵是什麼?REconnect // 家在香港,今日盧亭自九七回歸, 一直有不同藝術創作以盧亭魚人隱喻香港,為缺乏神話的香港增添奇幻色彩。由古代到現代,盧亭和活在這個彈丸之地的人究竟有何關連?以半人半魚為畫作主題的畫家蟻穎琳,又如何演繹現代人與盧亭的關係?其他精彩內容:REshoot // 空遊墳場從空中鳥瞰,城市一面是密麻麻的高樓大廈; 另一面也是密麻麻,卻像梯田般在山上展開的墳場。墳場和高樓彷彿是城市的陰陽兩面,互相依存。 REmap // 前世墳場,今生社區香港早年不少墳場都座落於城市邊陲地帶,除了港島,現今的九龍鬧市在二十世紀初更分散了不同族群、規模大小不一的墓地。但隨著城市範圍不斷擴張,墳場也不得不搬家。 RElics // 沒有鄉,哪有城?當鄉村日漸被城市侵佔,人的記憶亦不斷被沖擦。早經被水塘淹沒的城門八村,以及苟延殘喘中的馬灣村,都在提醒,在公式化地規劃的城市以外,這個地方曾經有過的另一面。- $140.00
- $14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3年春」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82出版日期:2023年3月2023 春季號本期簡介夾在山頂和山下城區之間, 身處不同族群和階層之中, The Mid-levels ,在香港不叫「山城」,而是「半山」。這個春天,我們嘗試從不同高度和角度出發,邀來多位攝影師及收藏家,以及曾經或現在的 半山居民,在328頁內容上,一起重構這個「半山夢境」,回溯在過去180多年間半山的出現和演變,以至人們一直嚮往要「住進半山去」,背後是一種怎樣的港式情結。# REvisit REveal REimagine // 看圖識半山 Since 1888華洋混雜、城市與自然交雜的半山區,每一步都可以發掘出一段與香港歷史相關的名人和地方故事。在斜坡上修路起屋,亦令半山發展出獨有的道路網絡和居住空間,見證由地質學、工程學、建築學和經濟學高度提煉出來的空間運用智慧。沿著舊地圖和歷史圖片,讓我們重溫在這180多年來半山如何出現、成形和變化。# REvisit // 太平山頂 The One and Only Peak處處是山的香港,「山頂」(The Peak)卻只有一個,就是太平山。倘若放下只將山頂作為「遊客勝地」的眼光,「山頂」是怎樣由光秃秃的山頭變成今日的尊貴地位?又如何影響香港半山及城市的發展?# REveal // 你所不知道的加多利山和渣甸山1930年代初發展的九龍加多利山,以及戰後五十年代後規劃的渣甸山,都是今日最矜貴的「半山豪宅」地段,它們是如何出現?又如何變成今日的模樣?跟五代移居香港的土生葡人家族又有什麼淵源?# REmould // 改變半山的路 - 自動扶手電梯半山行人自動電梯在1993年落成,從此改變了沿路社區的面貌生態。蘇豪區的出現令老去的華人社區變成餐飲娛樂勝地,沿路的太子臺卻保留著戰前的平臺式居住空間,全港最古老的清真寺也依然屹立,內裡藏著什麼故事?# REdraw // 半山睇樓記香港教育大學科學及環境學系講師黃棣才博士,多年來不斷遊走香港各區,記錄不同年代的舊建築,並結合歷史資料和圖片,重新繪畫建築圖,當中不少是已經消失的半山特色建築物.....其他精彩內容:# REshoot // 東中西北,航拍四個半山中/東/西/北,四個港島半山,你能否分辨它們所在和特質?在空中航拍,分佈在不同等高線上的道路;依山勢而建,形狀不一高矮懸殊旳樓房大廈;還有狹縫之間數不盡的口袋公園、配水庫、球場、泳池.....全部收進眼底。 # REmind // 半山上,半生王澤生今日公眾眼中的「王歐陽」是香港建築界的翹楚,創辦人之一的王澤生原是戰後第一代本地培訓的建築師,創作項目不但回應本地環境和需要,也參與了香港蛻變為現代城市的重要過程。# REmember...- $140.00
- $14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3年秋」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805出版日期:2023年10月2023 秋季號本期簡介20張不同年代地圖,逾100幀歷史圖片;7位香港畫家/插畫師,17幅原創畫作;15位攝影師,超過220張相片;13個大小專題,304頁內容。2023年秋季,《就係香港》與你同遊「新界」。城市在變,人在流動,界線也一直在變化。邊境,新界,以至香港本身,究竟是核心的外圍,還是外圍的核心?就視乎你站在哪一個時空和位置去看。REvisit // 圖遊舊鄉新界自二十世紀初開始,至六七十年代間興起的新界旅遊熱,不同形式的旅遊地圖之外,由西方旅客,到本地旅行家以至不同風格的攝影師和畫家,由Hedda Morrison到吳灞陵、麥烽、鍾文略、翟偉良、劉冠騰和歐陽乃沾等等,分別以攝影、文字和寫生記下了種種讓人懷念的舊時新界風光。REzone // 由界變街 The Old Frontier界限街原是1860年時設定的「中英邊界」。租借新界後香港邊界北移至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也發展成一條街道,沿路以北包括深水埗、九龍塘和九龍城三個地區,也隨之由鄉村變城市,過程中卻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形成三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社區。REdefine // 邊界,邊境沙頭角、打鼓嶺、新田及落馬洲等邊境地區,對很多市民而言都十分陌生。隨著近年邊境開放,更多人前往旅遊,但這些邊境村落及禁區本身的歷史文化,以至它們怎樣突顯香港的特質,卻仍然鮮為人知。REthink // 原居民到底是什麼?戰前新界大抵仍保留著昔時的鄉郊模樣,戰後的難民潮及新市鎮發展帶來大量外來人口,也令新界步上城市化的道路; 到了七十年代丁屋政策出台,更將新界人分成「原居民」和「非原居民」兩種身份。 究原誰是「原居民」?REdraw // 古洞,每一天都是最後一次地圖插畫家貓珊來到面臨清拆的古洞,用畫筆記錄村內一事一物:舊士多、蔬菜站、醬油廠、大樹、小動物和村屋外,還有居於村內數十年的老村民們。每一個身上,都有動人故事。REspect // 許舒與新界變遷從1956年作為官學生被派到香港,到1987年底以新界政務署署長的身份退休,James Hayes(許舒)不但目睹新界鄉郊變為新市鎮的重要過程,同時用歷史及人類學者之筆,記錄新界百年變化。其他精彩內容:REmove // 九龍十三鄉的消失自茘枝角至鯉魚門一帶地方在租借新界後隨即被劃入「新九龍市區」,位於九龍東部的「九龍十三鄉」亦在二十世紀開始,特別是戰後五十年代相繼被遷拆。如今剩下來除了一小片的衙前圍村外,其餘三個「城中鄉」牛池灣村、竹園村和茶果嶺村亦行將消失。REseek // 界在那裡,家在哪裡?新界那條「界」,以至將人分隔開來的各種界線是怎樣來的?界內和界外的景觀變化,又如何連結起人對家的歸屬,甚至建構起香港身份?從事建築的許慕義用攝影提出各種疑問,同時捕捉殖民地香港以外的另一種視覺。REcap // 舊新田,新北都千禧年至今,隨著深港融合的發展方向,新界北部變成大型發展計劃的火車頭。2021年推出的北部都會計劃,發展藍圖內的新田及旁邊的牛潭尾,原來的傳統圍村及農村面貌亦將會迎來更大的轉變。Reserve // 農業,令新界變得更好 香港農業自戰後至今,由糧食自給變成社會邊緣產業,嘉道理農場既是本地農業的重要推動者,也是這種變化的目擊者。回望新界農業這數十年來的褪色,新一代農耕又可以朝向什麼方式進行?REsidues // 記憶看見我八十年代之後,有不少新界歷史建築被列入古蹟,但同期消失的村落及地標亦不計其數。一個地方能夠保留什麼,清除什麼,改造了景觀和社區脈絡外,也引導人如何去記憶其所生活的地方.....- $140.00
- $14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4年夏」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836出版日期:2024年7月 2024夏季號 本期簡介 Move for Mobility,流動性是每個大城市保持活力的必要元素。 電車、火車、地鐵、巴士、小巴、的士⋯⋯交通工具五花八門,香港是世界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比率最高的地方之一。 當你每天乘坐不同交通工具「通行香港」時,可有想過,交通時間和方式影響了我們的生活選擇和質素, 同時串連起百多年來的香港歷史變遷,主導了社區及城市發展? 2024是一個香港交通的「紀念年」——地鐵通車45周年、巴士服務超過100年,電車更屆120周年紀念。 由過去到未來,交通運輸如何孕育並推動城市文化,keep Hong Kong moving ? REmember// 一路走過來,陸上交通演變從轎子馬車人力車跨入新時代,電車、火車、巴士及地鐵陸續紥根香港,城市的步伐一再加速,背後少不了交通的配套。回顧這些陸上交通的發展,也像是重走一次來時路,理解它們如何塑造今日香港的面貌。 REtrace// 記憶,像鐵道一樣長九廣鐵路的出現,把香港引領到二十世紀新時代。城市堆叠的記憶就像連綿無盡的火車軌道一般綿長,一列列的蒸氣或柴油車卡,一張張褪色的車廂座椅,一個個改頭換臉的車站,再由KCR變成MTR,此時此刻,都已成雋永的回憶。 REconnect// 尖沙咀海濱︰香港海陸空交通樞紐如要說香港的中心,想必會想到中環、金鐘?但談交通,百年來的香港中心,卻不能沒有尖沙咀。歷史學者蔡思行梳理由九廣鐵路開通後,尖沙咀如何變成海運和陸上交通的樞紐,並成就這個地方的璀璨及後來的轉型。 REvisit// 時空漫遊,大路之王在路面行走的電車和巴士綫,沿途像是一條回溯香港的時間綫,多少變遷、發展都盡收眼底。儘管城市經過無數重建或擴充,有些道路、路綫的重要性卻依舊不改。兩位攝影師陳傑和林曉敏,分別坐上有百年歷史的港島電車綫,以及在戰前已開通、穿梭於九龍彌敦道和太子道等主要街道的1號巴士,重溫兩條古老的公共交通路綫,並搜索路途上的變與不變。 REmode// 在官涌與柯士甸之間,佐敦在哪裡?十八區劃出「油尖旺」,而佐敦在「油」和「尖」中間,看似是個不起眼的地方。由二十世紀初的軍事地帶,到三十年代開始變得繁華熱鬧的彌敦道、六十年代與佐敦道碼頭為鄰而出現的八文樓社區、到地鐵落成後標誌著八十年代商場風尚的恆豐中心、以至近二十年間西九填海後出現的高鐵新社區⋯⋯佐敦的故事,其實多到說不清。 REtell// The Metaphors of… 電車/ 地鐵/ 的士/ 小巴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包括電車、地鐵、的士和小巴等,經常出現在不同類型的本地創作之中,既成為故事情節或創作主題一部分,也寄托著某種價值觀,映襯出香港在某個年代獨有的都市氣息,甚至變成城市身份的象徵及隱喻。 REtreat// 大嶼山公路 1號巴士,島遊風光因為興建石壁水塘,大嶼山才有了第一條公路——嶼南道,以及隨道路而生的是巴士服務。攝影師Kevin Leung搭上由梅窩前往大澳的1號巴士,途經大嶼山幾乎所有主要區域,鏡頭對焦城市留白處的風景。 其他精彩內容: REcap// Transcend…… the Terminus 尖沙咀&紅磡不同年代都有由車站去帶動新地區/社區發展的例子,尖沙咀和紅磡早已示範了在過去百年來,交通運輸規劃如何改變地區的面貌。攝影師Jeremy...- $160.00
- $16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Being Hong Kong 就係香港「2024年春」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829出版日期:2024年4月 2024春季號 本期簡介 「香港地」,「地」永遠都放在第一位。但試想像,若不是四周都被「水」環繞,香港會否衍生、發展出今日眼前的一切? 有關「水」,人們首要想起的可能是維港。維港當然帶動甚至主導了過去百多年的城市發展,然而Hong Kong Waters,卻不止於維港。 Hong Kong Waters,隨處可見,衍生出各式各樣的香港特色,然而生活在此地的人,卻又往往視而不見。 如果我們能夠「逆向思考」,從水的角度和價值出發去規劃,這個地方會否變出另一些新的可能性,孕育出另一種價值和文明? 隨書附送大型海報社區地圖插畫家貓珊「Redraw The Hong Kong Sea」海跟我們息息相關,但不少人眼中,海等於維港,而維港等於影響著樓價的一道風景,或者標誌城市繁榮的中環價值。但在本地繪本插畫家貓珊筆下,經過重新想像,重新繪畫的「Hong Kong Sea」地圖,在平時只有一片藍色的大海上,卻埋藏了很多被忽略了的故事。 REmap// 海圖上看香港地圖是山川自然以至疆界的記錄,同時也呈現了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上視野。認識歷史上不同階段由不同人去繪製的香港海圖,除了測量及繪圖技術的演進,海圖上呈現的各樣資訊,亦有助我們重新了解香港在各個階段的角色地位。 REmember// 追憶 漁光帆影自十九世紀開始有圖畫及影像去記錄香港,漁民和帆船一直未有缺席,甚至成為過去180多年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但水上的漁光帆影之間,曾經無處不在的水上人社區,精湛的捕魚技術、曾支持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以至水上人的文化及生活方式,又有多少人依然知悉? REdiscover// 有光的所在—香港燈塔由古至今,燈塔往往建立在最危險的水域附近,充滿神秘感;對於航海的人也是性命攸關。香港有五座戰前燈塔被列為法定古蹟,但由於它們多處於離岸礁石,且被列為禁區,一般人鮮有機會踏足,對燈塔管理員的生活更是難以想像。 REcord// 譜寫香港魚圖香港海域內有記錄的魚類超過一千多種,佔去整個南中國海魚種的三分之一,也造就了豐富的海鮮飲食文化,但不少魚種卻隨著濫捕而消失。尤炳軒由中學開始便一筆一筆去仔細記錄本地海魚的外貌特徵,這些魚圖也是香港魚種及漁業消失的證據。 REfuge// 水上人與避風塘居無定所,以漁為業,從陸上人眼光去看,漁民看似沒有宗族、戶籍、身份、歷史及文化。千禧年後,新世代開始將漁民與香港歷史及文化身份連繫起來,但在當下,要追溯水上人的歷史痕迹,儼如在追尋一段「不曾存在的歷史」般零碎,艱辛。 REserve// 唔鹹唔淡,新舊之交 —后海灣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當深圳灣沿岸隨著內地改革開放而改頭換面,香港這邊的后海灣,海中卻仍有蠔田,白泥還有漁村,米埔濕地上每年仍有候鳥到訪,旁邊仍是大片魚塘。但這一切已隨著這二十多年間深港兩地加速融合,以及北部都會發展而遭遇極大改變..... 其他精彩內容: REshoot// 水色西貢 1978年西貢萬宜水庫落成,工程規模浩大,成為全港最大水庫,同時也改變了西貢的原始地貌。在水庫旁邊包括糧船灣、甕缸群島、果洲群島及橋咀洲的西貢火山岩園區,都屬於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一部分,不少攝影師都嘗試捕捉這般世界級的美景。 REroute// 水之門道香港海域上分佈了很多水道,當中不少甚至在香港城市化之前已經存在,印證了這個小城曾經以海為中心,以水上航道為主要連繫,另一副截然不同的面貌。而因為興建西貢萬宜水庫而被消失的官門水道及爛泥灣村,更淹埋了一些香港村落及漁業的歷史人情。 REcreate// 在山洞看海香港雖然被山海包圍,但中間總是夾雜著無數城市化的痕迹。要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人投入傳統山川水墨的精神意境,更殊非輕易。在這樣的時代脈絡下,1995年出生、習中國水墨的香港藝術家沈君怡,會選擇畫什麼?又有什麼想說? REgret// 鯨落港海在不同年代,香港人跟鯨魚曾有過不同的Encounter。無論這些「香港鯨蹤」有多少是真實,多少是傳說;無論是百年前在坪洲擱淺,或者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上環海面徘徊,還是去年在西貢被遊艇圍觀,牠們最終都沒有活著游出港海。為什麼?- $160.00
- $16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就係香港「2021年冬」
出版:就係媒體有限公司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37出版日期:2021年冬季號規格: 256頁 / 170 x 240 mm2021 冬季號本期簡介當生命迎來無法預測的轉變和聚散,卻總會有一些味道,能夠連結起不同時空的你我他,讓彼此分享對一個地方及一些人事的記憶和情感。這個年末,就讓我們在紙本上一起回味曾經或仍然讓你心繫的香港味道。本期更隨書附送手工凸版印刷港式經典小吃明信片。#REtaste// 道地滋味25式叉燒飯/餐蛋麵/魚肉燒賣/咖喱魚蛋/腸粉/煎釀三寶/砵仔糕/雞蛋仔/車仔麵/奶茶/菠蘿油/厚蛋治/紅豆冰/魚蛋粉/點心/燒味/煲仔飯⋯⋯25款來自街頭或茶記的經典食品,將香港高度混雜的多元文化呈現出來,哪些是你最愛? #REvisit// 港式飲食,空間實踐茶室/茶樓/酒樓/燒味店/涼茶舖/糖水舖/冰室/大牌檔/冬菇亭/熟食中心/茶餐廳,還有「掃街」⋯⋯每種飲食空間都連結著城市的歷史、發展和變遷。我們邀來六位本地及海外插畫家,包括Po Hung、Patpatkate、Miss Quai、Onion Peterman、 Pearl Law和Sasha Lind,演繹各種不同類型的飲食空間,再現城市的生命力。 #REnew// 街市相對論百多年來香港的露天和室內街市,見證了香港中與西,傳統與現代兩種思維的交接和差異。回顧二十世紀初至千禧年間的公眾室內街市,在建築設計或者管理模式都改變良多; 而傳統露天街市獨有的庶民生命力,也提供了一個更自主的個體戶營商環境。 #REfresh// 士多:山旮旯美味傳說在山中,在海傍,總有一間士多在左近,為行山人士提供身心慰藉。這些隱藏在西貢嶂上、大嶼山深窟、沙頭角谷埔和蒲台島的山旮旯美味,既來自鄉郊居民對土地的情意結,士多食物也打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對話。#REsepct// 一個知識份子的耕耘故事曾隨錢穆、唐君毅等著名學者在戰後南來香港,並在土瓜灣一幢舊房子內度過餘生的羅夢冊教授,1991年在香港病逝後,便鮮為人所記起。隨著故居清空,一個知識分子的耕耘故事也可能從被埋藏; 而當年由新亞先賢們創立、位於農圃道的新亞研究圖書館,面對長年經費不足,近年也開始轉型⋯⋯其他精彩內容:#葉一南// 一碗餐蛋麵,唔該香港第一間榮獲亞洲50最佳餐廳首位的大班樓,在負責人葉一南心目中,能夠有助減壓的暖心食物comfort food,不但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更是速食之王...#REdraw// 廣東道露天旺角街市手繪插畫地圖兒時在旺角街頭成長的兒童插畫家貓珊,深入廣東道露天旺角街市,仔細地繪畫「街市清明上河圖」,發掘及記錄街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檔的特色,展示獨一無二的露天市集氣息和體驗。#REminiscence// 想家的味道無論身在香港,或者世界上某個地方,想念香港時,腦中便會出現這些食物的味道,這個時候,即使身在遠方,家,也變得如此親切。六位身在世界不同城市的香港創作人包括插畫師Don Mak、Flying Pig、Lam Kin Choi、慧惠Wai Wai、 設計師Serena Chan和作家/編輯Ron Lam ,以圖文重溫最想念的香港味道。#REcreate// 傳統飲食,現代進化當傳統日漸遠離,也更有需要用創意將傳統融入當代生活。設計師陳韻淇、原居文化和白蘭樹下分享他們如何將水上人的鹹魚文化、新界客家圍村的養生飲食傳統,或者本地特色的白蘭花香,翻生成為你意想不到的味道。- $120.00
$120.00- $12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就係香港「2021年秋」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20出版日期:2021年秋季號規格: 256頁 / 170 x 240 mm2021 秋季號本期簡介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其他精彩內容:#REplant// 香港時菜 Season Hong Kong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 (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120.00
$120.00- $12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就係香港「2022年夏」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51出版日期:2022年夏季號規格: 288頁 / 170 x 240 mm2022年夏季號本期簡介在當下,無論是五六七八九十後乃至千禧世代,或多或少對於八十年代的香港抱著一份思舊的情緒,而憶往的情結背面,也許是對於某些東西正在流逝的焦慮.....八十年代當時,我們真的最幸福?事隔四十年的今日去回顧,時間可有讓我們看得更真,更深?#Remark//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八十年代香港出現一系列嶄新的建築物,不少都是將歷史建築清拆後,在原址重建出來。從前的殖民風情迅速消失,新建築記載了香港蛻變為全球化城市的過程。#REdraw// 將流行變成藝術 八十年代式奇情八十年代的中西日語流行曲、電影、漫畫及其他流行文化,至今仍然是香港文化的經典代表,也塑造了石家豪及謝炎安藝術的創作特色。 他們的創作為這些過去的歷史文化,在流行和消費以外,賦予新的意義。#REbirth// 九龍城寨再生 1984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雙方達成共識,在1987-1994年間分階段清拆九龍城寨。建築師Ian Lambot和攝影師Greg Girard合著的《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成為日後研究城寨的經典。美籍華裔建築師、何弢之女何巽亦曾到城寨進行十個月的建築學研究,啟發她後來對於高密度城市如何讓人安居的理念和實踐。清拆後的城寨成為一個「不死的傳說」,無論香港或海外,由小說、動漫、電影、遊戲...衍生出大量不同媒介的創作,使「城寨品牌」歷久不衰。#REdefine// 對談:八十年代有咩好?!填詞人小克、哲學博士鹽叔、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演員/導演盧鎮業,四位七八十後的一場對話,站在今天去檢梘香港城市在八十年代那些好的與壞的,已消失的或留下來的種種,對他們有什麼影響和啟發?#REverso// 穿越尖東 - 文化與夜間經濟至今仍然維持著八十年代建築及街區外觀的尖東,近年成為人們眼中的faded glory。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從城市文化角度去解讀,曾結合文化藝術、歷史、商業、旅遊、潮流、時尚、娛樂等不同元素的尖東,為何未能保持八十年代的熱鬧?將來又有什麼發展潛能?其他精彩內容:#REbrand// 石漢瑞的月光寶盒「香港設計之父」石漢瑞(Henry Steiner),不單藉著平面設計讓企業及品牌更容易為大眾識別,同時將它們與香港東西文化結合的特質連結起來。#REstart// 爾冬陞 不懷八十年代的舊爾冬陞在八十年代中期由演員轉型導演,完成了由梁朝偉、周潤發等影帝主演的處女作《癲佬正傳》。以此為例子,題材、資金、演員、拍攝風格....八十年代似乎什麼都有可能。在這位經歷香港電影高峰與低潮的導演眼中,這話有幾真?#REdiscover// 新時代,新建築,新電影當大型基建遇上大放異彩的香港流行文化,成就了大眾對香港「黃金時期」的重要印象。「戰後建築研究檔案」的幾位年輕學者,用當年多部賣座電影說明建築如何襯托出新時代的現代性。 #REimagine// 後城寨時代 無限轉生本地作家余兒的小說《九龍城寨》、漫畫家司徒劍僑改編的漫畫版本; 設計師/插畫家顧沛然的漫畫創作,以至九十後遊戲設計師Poki Chan的3D遊戲,各自展現了他們對未曾見過的九龍城寨的想像和情感投射。#REmembrance// 八十年代的魚尾紋五十後的黃仁逵,是電影美指、畫家和作家。那個濃郁的香港八十年代,他曾經如何參與、感受、回憶?#隨書附送// 別冊Being Hong Kong X Swire Properties《The Beautiful Encounters 相遇藝術 漫遊社區》- $120.00
- $12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就係香港「2022年春」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44出版日期:2022年春季號規格: 288頁 / 170 x 240 mm2022年春季號本期簡介2022年疫情下的春天,令人如此意想不到,又是如此深刻難忘。新一期《就係香港》編集古今中外數十位攝影師及藝術家的珍貴影像及繪畫,結合城市規劃、社區變遷、歷史文化及藝術創造等多元角度的專題故事, 再思維港及香港價值,也希望維港那一片似水流年的天和海,可以帶來一點舒緩的氣息,讓我們續續向前。# REvisit // 影像編年since 1841在什麼都留不住的香港,最重要的Heritage可能便是維多利亞港。以1841作為起點,地圖、繪畫、攝影、城市規劃藍圖⋯⋯180年來,攝影師、城市規劃專家和藝術家們,用各種方式把不同年代的維港及兩岸景觀記錄下來,因為維港就是香港的象徵,一切變化都牽動著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connect // 過海要連接港九兩地,由渡輪到大橋到隧道到鐵路,不同年代曾經過出現五花八門的構思,改變的不但是維港海面及海底的景觀,連帶港九海岸線、海濱地帶、沿岸地標和道路交通規劃都受影響。過海的方式模塑了城市空間,也連結我們的生活。#REzone // 筲箕灣 & 鯉魚門-----維港邊緣社區維港港九兩岸,百多年來經過不斷填海及城市發展,大部分沿岸社區亦不復從前模樣。位於維港東面入口,隔著一個鯉魚門海峽的筲箕灣阿公岩和鯉魚門兩個社區,是一體也是兩面。山上曾經聳立著軍營和炮台,海邊還保留著導航的燈塔,見證了兩地作為軍事和海事重要據點的歷史;但分享著鯉魚門這個名字的兩個社區,卻各自有著不同的人文面貌和發展步伐。#REmains // 維港上的軍事印記十九世紀英國軍艦與商船同步駛進維港,為了保障殖民地海上貿易的安全和優勢,維港兩岸也成為英軍根據地,當中又以金鐘和昂船洲為最重要據點。但隨著城市擴張,昔日的軍事用地都得紛紛讓路予商業利益。在今日重溯這些早就褪色的維港軍事痕跡,也是解讀香港城市發展規律不可或缺的一頁。#REsilience // 共同渡過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還是努力活著。這份強韌與能耐,在戰後融入了維港兩岸的城市和人文景觀中。重溫Hedda Morrison、李福志和Brian Brake幾位來自德國、新加坡和紐西蘭的攝影師,分別在四十、五十和六七十年代拍攝的維港,你會看到,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其他精彩內容:#Recap // 維港時刻 The harbour Moment由東邊而西邊,由港島到九龍,由清晨到黃昏到晚黑,或晴或陰,被山環繞的香港,為攝影師們提供了不同角度去捕捉維港的多變時刻。多位攝影師從港九多處山峰或高空航拍維港,捕捉港口最美時刻。#REgain // 消逝的風景因為空間有限,城市不斷有新的建設,同時也有舊的景觀一直在消逝。曾經如何重要都好,再巨大的地標都可以搬走及拆卸,依然是維港以至香港的宿命。從何藩的經典圖片,到六十年代的旅遊海報,與你重遊那些回不去的景點。# REimagine // 藝術家的維港視野維港一直是藝術家常用的主題。從葉因泉、呂壽琨、曾景文等資深畫家成於五、六十年代的水墨/水彩,來到當代的沈君怡、何倩彤、鄧國騫和Kori Song用畫作再想像,維港的光景面貌何止一種。 #REdiscover // 海岸生活Coastal Life致力推動本地攝影文化的心象社成員,捕捉那些看似尋常卻往往被遺忘的角落,呈現更多角度的維港以外,人在岸邊進行的各類活動,也具體刻劃出我們的生活是如何與維港息息相關。- $120.00
$120.00- $120.00
- Unit price
- per
-
Vendor:就係媒體
就係香港「2022年秋」
出版:就係媒體印刷製作地點 : 香港ISBN:9789887481768出版日期:2022年秋季號2022年秋季號本期簡介字在香港,無處不在。近年香港興起的霓虹招牌熱及字體熱,一方面是對於城市美學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對本地文化承傳保育的關注。由從前無意識的潛在,變成現在自覺的珍惜和保育 ,甚至自發性再創造,就是一個由「自在」到「自為」,永不完結的旅程....#Reminiscence // 字遊香港 「世間不是所有久別都能重逢。」《香港遺美》作者林曉敏,目睹近年隨著與招牌相關的法例生效,傳統霓虹及書法字招牌在短短數年間陸續被拆去,璀璨燈火逐漸落幕之際,用影像和文字去留住以十多種不同工藝製作的本地招牌之美。#Rewind // 一個招牌一頭家攝影師吳文正早在2007年時便拍攝了「街坊老店」系列,三四百家傳統店舖中雖然部分已經結業,也有店主年邁老去,但在黑白菲林上,卻深刻記住了每個家庭,站坐在招牌下,一份尊嚴和自在。#REvive // 新世代造字人 字體復興運動 近年香港有不少設計師和民間造字人,重新發掘街頭招牌字的歷史淵源,同時把日漸消失的街頭字體重新設計或數碼化,希望保留香港獨有的城市風景,同時連結我城的文化根源。#REfract // 字裡圖間大南街沿著近五年來發生巨大變化的深水埗大南街,攝影師從字體筆觸出發,觀察新舊店舖、不同世代以及各樣背景和階層的人的互動,呈現這個社區的混雜性和生命力。#REmake // 港島東有個鰂魚涌鰂魚涌自1880年代至1970年代之間,因為太古糖廠和船塢而發展為港島最大規模工業區。當糖廠和船塢關閉後,鰂魚涌在過去五十年又經歷了什麼,蛻變成港島另一個主要綜合性商業中心?其他精彩內容:#REtain // 老店字傳百昌堂、梁津煥記、梁財信跌打、陳枝記刀莊和好到底麵家,每個招牌都是一輩子的故事,訴說著每個店家背負的歷史。寶號能否世代相傳,店家的性格和學識、社會制度和文化,皆斷定了每家招牌的生死存亡。#REthink // 曾灶財是城市中的XX「九龍皇帝」曾灶財早已於2007年「駕崩」,他留在街上的書法也逐漸消失,今年四月,在旺角界限街鐵路橋下露出了曾灶財的真跡,又掀起新一波熱潮....#REcreate // 字裡人生八十後的陳惠立,和六十後的梁志和 ,前者一筆筆重繪由小到大的證書、成績表,舒緩徘徊在體制邊緣的苦悶不安; 後者在九七回歸前,將麵店菜單字體,放大並拓印如古時碑帖,探索人和歷史的連結。 #REbirth // 留住留不住,活字印刷1954年開業的光華印務,第二代主理人將家庭式印刷廠變成活字保育工作坊;剛在上海街開幕的活字印刷館,接收了老師傅們的字粒及印刷機,同時研究香港活字印刷歷史,並重鑄十九世紀香港字。#REprint // 老派生活所從前旳報紙消費廣告當然和今日大有差別。通過1940-70年代之間的報紙廣告,去了解從前的「老派生活」,字裡行間,又傳達了一種怎樣的生活形態,以及什麼樣的美學和價值觀?- $120.00
- $120.00
- Unit price
- per









